外国友人体验牡蛎采挖。 林波 摄
据悉,海鲜米豆腐是奉化沿海地区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,是春节家家必备的食品,为奉化乃至浙东所少有。
“非常鲜美。”今年30岁的李源(Nguyen Le)来自越南,是一名在中国学习的博士生,在体验完牡蛎采挖后,她把新鲜采收的牡蛎放进锅中,和米豆腐、肉丝、蛋丝等素材一起烹饪后,一碗热气腾腾的海鲜米豆腐就出锅了。
在李源看来,中国的年味从舌尖上就可以体验到,“麻糍的软糯、汤圆的香甜、海鲜的鲜美等,各种各样的味道组成了多元化的中国年味。”
咸齑黄鱼汤、笋干烤肉、贡品奉蚶……在章胡村文化礼堂,望着丰盛的菜肴,来自印度的Taiseer Hussain Nafea感受到了春节满满的仪式感,“春节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美食,不仅人团圆,菜也‘团圆’。”
除了舌尖美食外,中国年味无疑也独具文化味。
“中国春节,家家户户都会挂红灯笼、贴‘福’字和窗花。”今年35岁的宝林(Paulina Kus Ariningsih)来自印尼,在她的记忆中,中国春节是热闹喜庆的,特别是春节期间,马路上也挂起了红灯笼,寓意着新年红红火火、福气满满。
将红色的竖条纸粘贴在灯笼的骨架上,再将光源放入其中……在宝林的手中,一个红色的灯笼雏形显现,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了解中国春节,才能读懂中国文化。”
“我的爷爷来自中国,我们家还保留着春节发红包的习俗。”来自印尼的婉徽(Karen Chow)今年18岁,她告诉记者,每一年的春节,长辈们都会给孩子发红包,“春节那一天家里人也会聚在一起,团圆是我对春节最初的认知。”
事实上,从最初的穿唐装、吃汤圆、发红包,到现在的捣年糕、舞龙、舞狮,中国春节的年味和习俗正悄然在世界各地扩散、传播,“过春节”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和新的生活方式。
“我们举办这样的活动,希望加强与中外青年学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,在渔村的人情味中感受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味,感受元宵文化的独特魅力。”奉化团区委副书记袁静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。(完)
海南昌江:向农村地区发放4万份“健康爱心包”****** 本报石碌1月10日电 (记者刘婧姝 特约记者符文倩通讯员钟玉莹)1月9日,昌江黎族自治县向农村地区发放“健康爱心包”近4万份,包含退烧药物、抗原检测试剂、医用外科口罩以及健康宣传手册。 为快速精准地将“健康爱心包”发放到村民手中,该县提前建立发放人员名单台账,组建由村“两委”干部、乡村振兴工作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组成的“健康爱心包”发放队,逐户上门进行发放,并指导村民进行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的使用。 当天,各乡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将“健康爱心包”发放到村民手中,并以此为契机,加强健康宣传教育,让农村群众了解新冠病毒感染基本常识、就诊流程,形成农村地区共同抗疫合力。 此外,该县还持续关注群众的用药需求,并根据当地常住人口及春节返乡人员等情况,增加乡镇卫生院及卫生室中成药、退烧药、止咳药、抗原检测试剂盒等防疫物资储备。 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![]() 盈彩网投资平台地图 |